不是為文化服務,是向文化學習

2011-12-20 01:35中國時報   廖新田

 

    日昨台灣文化元年總統候選人論壇,三人各擅其場,但也沒有驚人之處,一位是學者式的念稿、一位則不斷重溫省長舊夢、一位仍然猛推任內數量政績。倒是因為馬總統是現任的執政者,意外的火花及期待比較多,成為三個小時冗長過程中讓人較有印象的片段。候選人共同的看法之一是政治不要干預文化。馬總統在結論中特別強調,過去的時代「文化為政治服務」,現在則倒過來「政治要為文化服務」。

 

    促動藝文界人士如此集體行動的訴求之一是期待以文化人來領導文化人。新任文建會接棒者是否是文化人,就變成了文化元年籌備處成員和曾志朗主委第一次對話的內容。曾主委說,他主持節目、拿金鐘獎、推動閱讀等等,為什麼不算是文化人?當場讓抗議者結口難言。「是不是文化人」反而成了擦槍走火的話題。

 

    在我看來,「文化為政治服務」絕對是不可取的舊思維,但馬總統的「政治為文化服務」也好不到哪裡去。以政治的掌控性格,那雙權力的手是遲早會伸進文化的運作。我們期待一匹野狼會改吃素嗎?這也是國際間藝文制度以獨立基金會運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我們要謙卑地向文化學習,傾聽在地文化的聲音,才是文化政策專業考量的基本態度。一位曾任文化行政領導的前輩聽了我的前述描述後,一針見血地慨歎:「是文化領導我們,不是我們領導文化。」文化不是弱者、也不是瀕臨絕種動物,如果是,也是人為不當的觀念與操縱下的結果。

 

    從學理而言,文化有其自身運作的邏輯,以法國學者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觀點論,這種資本形式絕對不是直線的,好像多辦點活動就有文化,多給些錢就有文化,多說些關心文化的話就會有文化。

 

     我要鄭重而誠摯地向馬總統建議,若要國家以文化為基石,若要文化讓國家偉大(馬總統說:「硬體建築使國家變大,但只有文化能使國家變偉大」),首先,請尊重文化政策與行政的專業。「文化為政治服務」是工具化文化政策的看法,而「政治為文化服務」則有花瓶化文化政策的危險。

 

    換言之,還是回到單純的原點:從專業角度看待文化,聘用專業的人才經營各個文化領域。


     專業的文化行政,對文化意義的詮釋與細節的操作更能掌握,在關鍵時刻,還可以做最好的危機處理,以文化邏輯的核心價值為政策作有效的辯護。如果沒有文化專業,是不能把國家文化經營帶向應有的意義質感。幾次文化機構領導人被質疑其適任能力所引爆的風波,殷殷可鑑。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教授,現任澳洲國立大學台灣研究講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活在失落的年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