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大劇場-文化要有深厚的社會底盤支撐
2011-12-14 01:09中國時報 邱坤良

 

    《夢想家》事件引爆,藝文界組織「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提出「總統候選人說明文化政策」在內的九大訴求。若在往常,要「準」總統談文化,套句幾年前中國衛生官員在WHA那句「名言」:「誰理你呀!」但在《夢想家》風頭上,三黨候選人卻願意親自披掛上陣,闡述文化政策並回答問題,讓藝文界受寵若驚。近日《夢想家》議題逐漸退燒,這場總統級的文化盛事有雷大雨小的趨勢,但仍具象徵意義,對社會大眾亦有鼓舞作用。不過,若視為台灣的文化轉機,言之過早。

 

    《夢想家》之所以釀成大事件,是因兩天兩億一千多萬的花費,內容又受專業人士批判,讓士農工商、婦孺老幼都看得懂,才迅速流傳,成為負面教材,但不代表文化行政生態有根本的改變。其實這齣音樂劇演出時,馬總統與黨政高層還深受感動呢!主事者也認為何錯之有,而視整個事件為綠營政治操作,或少數人國家認同偏差所致。

 

    藝文界九大訴求還包括文化預算提升至百分之四、文化部門經常性補助應以固定比例編列預算、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等等,基本上都反映現階段藝文問題,也等同民間版的文化「政策」。就社會結構而言,這些訴求多屬於文化的技術層面,而非本質問題,就算高層被迫照單全收,也會「下有政策,上有對策」,執行起來仍易流於形式,或選擇特定案例作為樣板,並可能導致文化行政人員矯枉過正,資源分配一味注重齊頭式平等。

 

    文化最容易唱高調,以往競逐大位者常公布文化白皮書,後來證明只是擺擺門面,能視文化為百年大計,必須優先處理者幾希。目前台灣文化的根本問題,不是缺少哪個機構或哪條法規,癥結也未必全在經費,而是黨政高層選舉掛帥,缺乏文化觀照,要求文化事務立竿見影,文化商品化凌駕文化本質。三、四年來文化預算固然未達馬總統競選時的承諾,卻遠比往年高,而經費增加的成果,則是政府的數億元活動一個接一個,並以數大為美或藝術無價作說詞,交互使用,隨心所欲。

 

    文化問題不單純是文化部門的職責,各層級行政系統都有「分」,也不能只仰賴菁英主義,需要深厚的社會底盤。文化的「作品」基本上是「人」,人的成長沒有速成劑,唯有以人文為本,潛移默化,才能健全發展,既不能政治化,訴諸法律也未必看到核心問題。政治人物所謂「重視」文化,有時比不重視還糟糕,官僚民代受請託爭取經費,理不直而氣甚壯,「禮遇」藝術家,也常愛之適以害之。如果政府體制完備,行政效率高,官僚與多數國民具文化素養,很多問題必然迎刃而解。

 

    因《夢想家》事件引發眾怒的文建會,成立之初的組織結構是仿經建會體制,重點在文化政策制定與部會間文化業務協調,其大委員會由相關部會首長參與。然而長期以來,各部會多由處長級甚至專委代表出席,大委員會流於形式。尤有甚者,文建會各項計畫須冠上公共建設之名,有一定比例的硬體經費,通過經建會審查,才能編列相對的軟體費用,甚至須有自償性,臨時、外加的業務與經費,常超越常態性。因此,就算文化部上路,經費大幅增加,事權統一,除非政治生態改變,否則基本問題仍然存在,客委會、觀光局與其他部會文化活動也依然熱鬧滾滾。

 

    台灣的「文化」平常乏人問津,只有形成「事件」,一窩蜂炒作,才會引人注意,三黨總統候選人談文化政策何嘗不是這種氣氛下的遊戲。他們要通過文化「高」考不難,因為提問人不會出「百萬小學堂」的題目,幕僚也能兩三下就讓「主帥」瞭解文化ABC。但根本問題在於,新任總統如何把文化概念內化成信念,身體力行,影響行政團隊與社會大眾,四年任期才能成為關鍵的文化四年。否則,就只是一句新的歇後語:總統候選人談文化--聽聽就好。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2140051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活在失落的年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