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希望感 建構兩岸文化價值
台灣新生報
2012620 上午12:08

 

文化部於日前掛牌正式運作,兩岸文化交流,以及與此相關連的文化合作協議的議題,又再度浮上檯面。


以目前兩岸文化交流相關的討論看來,似乎不自覺地多把文化交流或簽署文化合作協議,當成是兩岸關係從經貿交流向政治對話(協商)轉折的過渡階段。


這種看法似是而非,因為文化交流是不可能被當作孤立的個別階段來看待。這幾年的兩岸關係雖然以經貿為主軸,但兩岸的經貿交流其實也表現出某種文化內容。這種文化內容非常具體,主要包括經濟自由主義和經濟理性主義兩種思想觀念。而且,這幾年的兩岸關係的發展,形式上是在「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邏輯約制下進行的,但這種邏輯之所以能形成並發揮影響力,其實是以一種希望感作支撐的,相信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可以讓兩岸關係朝和平穩定,甚至互利雙贏的方向發展。

 

這種希望感,其實代表著兩岸間某種文化價值觀念的形成:兩岸至少在經貿領域,不只可以化敵為友,甚至可以形成緊密的夥伴關係。這種文化價值觀念的浮現,也代表著兩種情感關係的轉變。

 

如果要將文化議題提到兩岸的議程上來,其所要面對的是承認或重視,情感因素在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因為隨著兩岸經貿互動愈熱絡、愈自由、愈頻繁,不只意謂著兩岸在經貿意義上自由的商品流通,還代表著兩岸民眾在政治、文化領域中情感的自由流動。而在這樣的情境中,「我們是誰」這種身分認同的情感問題,會成為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未來的兩岸關係不會只是更加理性化,也會比以前更加情感化。

 

面對情感問題,兩岸間是很難定出固定的尺標或制度來加以管理的。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重點在於承接兩岸間的情感問題,讓兩岸間的情感因素可以獲得適當充分的表達。而其中關鍵在於,兩岸必須共建能奠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傾聽基礎上的對等對話機制。這種對話機制的建立,乍聽起來很普通,但事實上,代表著兩岸在文化價值領域中已經正式去戰化,或休兵。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對話機制的建立,代表著兩岸之間更濃厚的希望感的建立,從而能促使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繼續獲得鞏固和深化。

 

支持兩岸朝制度化與理性化的發展第一階段的希望感,其邊際效用或能量,如果得不到新動能的推動,是會不斷弱化的。要讓兩岸間共同的希望感能夠持續,甚至蘊積出新的動能,就必須靠建立對等對話機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領域的去戰化或休兵作為載體。

 

兩岸的文化交流,不只是器物或產業的交流,也不是相互設幾個文化據點或辦事處而已,而是相互尊重傾聽的文化價值觀念的涵養。如果兩岸間真要簽署文化合作協議,重點應擺在為這種價值觀念的培養,建立一些基本的對等互動與理解的原則。而這些原則中的核心原則,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http://tw.news.yahoo.com/%E7%A4%BE%E8%AB%96-%E5%B8%8C%E6%9C%9B%E6%84%9F-%E5%BB%BA%E6%A7%8B%E5%85%A9%E5%B2%B8%E6%96%87%E5%8C%96%E5%83%B9%E5%80%BC-16083647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活在失落的年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