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與行騙—也談文創消費邏輯的迷思

【文/王嘉驥】

 

「文化創意產業」仍在眼前的台灣喊得漫天價響。從稍早執政的民進黨,到再次輪替的國民黨政府,均無例外地將此視為21世紀台灣新經濟的動能。

 

熟悉實情的專業者皆知,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架構主要以英國為典範。較有疑問的卻是,英國政府大力強調的「個人創意、技藝和才藝」,來到台灣之後,卻被民進黨政府粗糙地扭轉為以「就業人數或參與人數多」,「產值大或關聯效益大、成長潛力大」,以及「原創性高或創新性高及附加價值高」這三種條件,來決定扶持的對象。即使國民黨在重掌政權之後,也未深入檢討,反而更簡化地挪用「工業科學園區」模式,作為台灣文創的發展模型。

 

備受專業藝文人士批評的是,台灣官方這套文創思惟不僅漠視德國批評理論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早在1944年針對「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所提出的諸多批判反思,反倒高舉資本主義的消費邏輯,甚至以文藝商品化作為主要的產業發展標的。(註)在台灣,「產值化」成了行政官僚對文創產業的主要想像與期待,更導致官方所提供的經濟贊助或補助,明顯向「文化工業」傾斜。

根據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的舉證,藝術—至少在西方18世紀資本主義市場崛起之前—一直是以反對市場所代表的社會功利價值為己任。藝術作品的「用途」僅止於「自身」,是以一種「無目的性」或「沒有實際用途的方式存在」。基於這樣的自主性,「藝術」得以成為人類反思主體的重要文化表現。相反地,文化工業操縱的是商品及其製造,係以商業作為意識形態,不但要求藝術物化,更因服膺市場交易法則與金錢價值,最終導致人性主體的「異化」(alienation)。具體的行徑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為了促銷文化/藝術「商品」,大量操縱已有工業化和標準化規模的大眾傳媒,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和雜誌等等—來到21世紀,更少不了全球化的網際網路—系統性地炒作「流行文化」及其產品。

 

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甚至認為,「文化工業」藉廣告的手段「行騙大眾」(mass deception),商品化的文化和藝術再也不可能讓人真正「啟蒙」,而是落入資本主義行銷及消費的迴圈之中。「文化工業」的時代裡,藝術從原本「無目的的符合目的性」(purposiveness without purpose)理想,變身為「以市場為目的的無目的性」(purposelessness for purposes dictated by the market)生產。如今,藝術作品已經成為新興的金融衍生性商品,甚至是全球化時代資本家趨之若鶩的投資暨炒作標的。果真如上述兩位理論家將近70年前的先知灼見,文化和藝術確實淪為娛樂(amusement)產業不痛不癢的休閒產品。更多的當代藝術家以其藝術服務於市場,向資本主義靠攏。人因藝術而淨化,藉藝術而啟蒙的時代已成神話。

 

文創產業時代的來臨,反向宣示了「文化工業」的合法性。這使得原本可能堅持古典或人文主義價值的純粹藝術創作,更嚴峻地面臨物化與異化的危機。以目前看來,台灣當前政府所宣示的「文化國力」或「文化立國」口號,其意識形態無不以「文創產業」作為利基。已見的煙霧是,全台灣各大專院校的美術相關系所紛紛隨之起舞。商品邏輯掛帥,多少系所爭相開設文創商店。「美術創作」的地位迅速邊緣化,假「設計」與「文創」之名成立的新課目和系所,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其中,更多的是改了包裝,重新掛牌的系所院校。

 

純粹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容或不至於在短期內消亡,卻已充滿隱憂。事實上,自從新世紀以來,各種跡象顯示,台灣當代藝術幾乎已經徹底學院化。商品化的文創與設計訴求,儘管徒具淺質表層的媚俗美感,甚至只是「藝術」的簡化與平庸化,卻已快速攻城掠地,廉價搞起假性的產業,更獲得眼前短視近利政府的認證與扶持。

 

台灣官方思考文創與設計的視野、格局,乃至於模式,真有可能創造台灣下一波經濟的新產值嗎?回到馬克斯的經濟理論架構來看,文藝終究屬於「上層結構」,其賴以興盛的仍是「底層結構」的財富累積。文創和設計作為藝術的衍生性商品,沒有例外地必須仰賴底層「盈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累積。弔詭的是,文化工業下的文創或設計產品卻又是資本主義工業製造的一環—難道不會成為經濟衰退時,率先被民生擱置或放棄的產業?

 

註 本文引用〈文化工業〉一文,參見Theodor W. Adorno and Max Horkheimer.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Ed. Gunzelin Schmid Noerr.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Trans. Edmund Jephcott.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94–136.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7&f_ART_ID=400695

 

好文0.0!極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活在失落的年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